当前位置:知识经济>>策划报告

大众眼中的中医和保健食品

发布人:小布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06 15:43

本文刊登于《知识经济》2019年3月刊,转载请联系本杂志或本网站,并标明出处,谢谢合作。

文-本刊记者陈杰

中西医之争从未停歇。

“中医无用论”“保健品无用论”的声音也从未停歇。

2019年2月1日至15日,《知识经济》杂志制作了一份《关于中医和保健食品的调查问卷》,由各位记者及工作人员趁春节放假返乡期间,在全国各地分组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

在问题的设置上,本刊收集整理了大家日常争论和存疑最多的方面,有些问题和选项设置的科学性可能有待改进,但作为了解大众对中医和保健食品态度的一个窗口亦可接受。

为了保证数据的客观有效性,本刊特意避开了医疗、保健品和直销从业人员,主要针对全国各地具有不特定工作和身份属性的普通民众进行问卷调查。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还特意回避了通过网络广泛推广的问卷方式,而是直接当面或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的非扩散性调查。

同时,为了尽量不干扰问卷对象的答题思路,我们所有的题目都采取多选的方式进行。

在本次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472份,占回收总量的98.13%。因为受访对象代表着对这些问题立场更客观的人群,因此我们认为本次调查可以反映当前普通民众对中医和保健品的认识。

以下就是本次问卷调查的具体结果,我们根据数据对其做简要分析。

有关中医

选择“中医和西医各有特色,都有治疗效果,需要对症下药”这一选项的人数以绝对性优势成为第一。这说明了大家对中医和西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盲目,保持了相对理性的态度。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相关理论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同时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西医,一般指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是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门医学体系。西医的诊断主要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做出对疾病准确的诊断。

综上,中医和西医确实各有特色,都有治疗效果,但需要对症下药。中医和西医不是二元对立的概念。这一观点也是最多人选择的选项。

选择认同中医等相关理论C选项的人数最多,其次是认同中药有效。

关于中医理论,《知识经济》查询得知,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医学经典文献是《黄帝内经》,这是战国末期众多医家假托远古传说中的黄帝之名,以黄帝与他的大臣问答对话形式,引发记述医学理论与实践的一部著作。它总结了秦汉以前临床医学实践的经验,较全面地记述了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诊法治则、针灸方药等古代医学思想、知识和方法。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不得不承认,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中医理论也进行了很多勘误和更新,但不可否认《黄帝内经》在当时的划时代意义。

偶尔看中医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占比达到70.58%。

在现代生活和诊疗体系中,绝对的事情总是少而又少的。比如完全没有看过中医或者几乎完全看中医这样的情况。

完全没有看过中医的人,但使用的药物可能存在中成药的情况,本质是中药。几乎完全看中医的情况其实也是很少的,实际上现代中医的诊查设备中也存在西医体系的仪器辅助,所以选择这两个选项的人很少,符合常理。

根据选项数据,中医在治疗慢性病方面更有优势似乎成为共识,选择C选项的人数达到62.25%。

相关专家表示,中医药通过整体的系统改善,实现控制和预防病变,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在慢病防治中,中医药的发展扮演重要角色,中西医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够标本兼治。

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并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在科学的指导下,促使慢性病管理取得更多成效。

在回收的问卷中,不相信中医的人数只占1.69%。其他三个选项的选择人数都不在少数。

在西医未进入中国之前,中医一直担任着医疗救治的角色。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在大力提倡和推动中医的发展。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未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是新时期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6年10月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出台,是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制定的办法。

选择C选项的占大多数,实际上这也是中西医之争的最核心问题。

有相关医学专家认为,对于中西医之争,没必要对立来看。两套医学系统背后的价值观不同,认识也自然很不同,在治疗措施上也截然不同。

西医重视对抗性手段或替代性治疗,如抗炎、抗癌、抗过敏、抗休克、抗高血压、抗血糖、抗高血脂、脏器移植等,不是“对抗”,就是“代替”。中医则更多关注总体情况,强调自身正气及内在脏腑机能之间的协调,中医几乎没有征服性措施,相反喜欢协调调整,改善内在机能,扶正祛邪。中西医完全可以互为“他者”,互补短长,共同推动医疗和健康发展。

选择D选项和B选项的人数明显更多,占比达到70.34%和55.51%。

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案的不可量化性和某种“神秘性”,这也是长久以来中医被一部分人认为不科学的根源。实际上,中医有量化,只是没有绝对量化。中医开方对药材“温热寒凉”的考量,其实就是对药材使用数量的考量,只是中医几乎都是“相对量化”或“程度量化”,而不是西医的数值化。

当然,一直以来面对这些质疑,中医专家和学者也在不断进行着中医药量效关系的研究,虽然中医药量效比化学制剂的西药更为复杂,但这种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而市面上常见的有效果又副作用小的一些中成药即是中医成果的科学合理使用。

小结

根据问卷数据显示,人们对于中医和西医的认识远比刻板印象中理性。大家普遍认为,现代西医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后盾;而微妙的中医则是几千年经验的沉淀。中医和西医对不同的疾病各有优势。

有相关学者认为,讨论中西医之辨的首要前提在于对等的评判标准,而非将一切以西医或现代西方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医。这种“平视”以专业研究的术语解释为“对称性研究”,其核心观点即认为任何知识和实践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所有的科学、技术包括医学都应放在历史背景下讨论分析。

通过历史回溯和讨论来理解中医与西医的关系:事实上,中医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从隋唐时期南亚吠陀医学的介入、北宋时期阿拉伯医药知识东传,都丰富了传统的中国医学内容。现代中医的生成则离不开中医和西医的争斗:1920、30年代的废除中医运动将“中医”以醒目的姿态置于批判的历史镜像下,而1954年“西医向中医学习”运动和赤脚医生运动也影响深远。中医的奥秘之处不在于理论,在于实践,只有亲身体验过、实践过中医治疗,才能发现其中的有趣之处。现代中医经历了“西医学中医”、建立中医高等院校、建立中医院等程序后,被完全正式纳入国家体制,走上现代化历程。

当然,现代中医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悖论:一方面中医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这种支持又限定在现代科学体系框架内。因此科学化始终是中医发展的一大焦虑。如何在公众认可的科学环境下保障自身走向未来,依旧是一个长期问题。

有关保健食品

选择偶尔吃保健食品的人数占比最高,达到了65.25%。完全不吃保健食品的人数占比21.61%。

这个选项结果事实上很符合保健食品的定位。根据GB16740-97《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第3.1条,保健食品定义为: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所以,保健食品往往是对日常饮食的补充,它们本质上仍属于食品的范畴,只是针对特定的适宜人群有一定的保健功能,所以大部分人偶尔吃符合常理。

认为保健食品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作用的人占比最高,达到67.8%,认为保健食品有一定疾病预防作用的人占比33.47%。

根据上一题解读保健食品的定义,从功能上讲,保健食品能调节人体的机能,但肯定不能代替药品。对于缺乏营养素的人来说,补充保健食品有助于身体快速有效地吸收营养。但保健食品和药品之间是不能划上等号的,想依靠保健品来治病不可行,生病就要及时就医,不能随意乱吃保健食品。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保健品,而经常服用一些药物的人群,在选择保健食品时就更要特别注意服用量。

因为生病而选择保健食品来辅助治疗的人在四个选项中占比最少,约15.68%。绝大多数人群都选择食用保健品来保持身体营养平衡,这说明很多人已经从“得了病以后才去吃保健品”的误区中走出来了。

一般来说,维持人体健康的三个要素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的饮食营养、适当的运动和休息。现代人的饮食生活习惯中,实现均衡营养并不容易,所以通过一些保健食品来进行调理成为选择。营养补充品并不是老年人、体弱多病人的专利,普通的健康人也是需要的。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药店和超市仍然是大家购买保健食品的主要渠道。其次则是根据当下技术和消费趋势发展而产生的海外代购渠道。

保健食品市场鱼龙混杂,不论在哪种渠道购买,一定要选择正规有质量保障的产品。特殊人群应遵医嘱,切不可自行随意使用保健食品。

更多的人通过自行阅读说明书或者听从网友和朋友的推荐来了解保健食品的功效,占比分别达到了49.58%和46.61%。这说明大家更容易相信自己亲近的人的反馈消息,或者更容易在网上听从意见领袖的分享。但是保健食品的效果因人而异,所以不要盲从,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购。

和上一题一脉相承,正因为保健食品的效果因人而异,所以有一大部分人认为食用保健食品调理好了身体,而数量相当的人则觉得保健食品无功无过。当然正规的保健食品应当是有一定的功效,但是不能取代药物和医生的正规诊疗。

列举的四条保健食品遭人反感的原因都得到了很多人的投票,说明这些都是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样的市场现状,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严格按照注册或备案的保健功能进行标签标识、宣传表述和合理定价;保健食品销售人员应该加强学习和自律,合法合规、有礼有节地进行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消费者应该树立对保健食品的正确认识,理性选择适合自身的保健食品。

这个问题和上一题指征类似,选项结果也类似。

针对保健食品的夸大功效和虚假宣传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开始了整治行动,而企业的持续教育宣导和从业者不断规范自律应该作为长效机制,否则会导致保健食品市场的彻底覆灭。

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以及不具有疾病预防和治疗功能,成为大家选择最多的选项。这其实源于多年来人们对保健食品的误读,以及市场上不正确的宣导。

目前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功能有27种,分别为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缓解视疲劳、促进排铅、清咽、辅助降血压、改善睡眠、促进泌乳、缓解体力疲劳、提高缺氧耐受力、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减肥、改善生长发育、增加骨密度、改善营养性贫血、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分、改善皮肤油分、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通便、对胃黏膜损伤有辅助保护。

任何宣传上述功效之外的保健食品广告都不合法,同时应该对声称治疗某种疾病或者使用“彻底根治、药到病除”等绝对化表述的说法保持警惕。

保健食品仅对人体的机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患有疾病应接受正确的药物治疗。每种保健食品都有适宜的人群和不适宜人群,选购时应该注意,认真选择,购买前最好咨询医师、药师或营养师。

服用保健食品时应按照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服用,含有某些成分的保健食品还应注意服用时间和相互作用。最重要的是,保健食品不是万能的,不能因为吃保健食品而忽视了正常的饮食、锻炼,甚至耽误正规的疾病治疗。

小结

通过问卷数据可以看到,公众一方面认为保健食品并非毫无用处,当人们由于各种内在的或外在的因素,导致无法从日常膳食中正常地摄取足够的营养时,保健食品作为一种迅速、高效的营养强化措施,可以弥补人体对营养素需求的不足,防止人体出现疾病;另一方面,公众也认为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在身体已经处于疾病状态时,应该及时就医。

综合来说,人们对于保健食品的认识还处于比较浅显的阶段。在培养公众正确地认识保健食品,并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消费保健食品,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对保健食品行业的专业人士培养也是重中之重,这也能规避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对保健食品夸大宣传等问题。

但在当下保健食品市场中,保健食品现有的27种功能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产品,以至于很多企业只能将产品功效标注贴近于这些种类,导致销售人员在推介时强调了某些产品的真正功能,却和产品标注不符。所以,对于保健食品功效的研究和再细分,又是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未标有“原创”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

1/1 页

相关新闻:

分享到:
0

评论专区: (所有评论)有0条评论

用户名:

标  题: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示本网站同意或支持其观点。

热门文章

策划报告更多>>

新浪微博

《知识经济》全媒体矩阵

知识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重庆本质传媒有限公司 Powerd by uprich.com 2012-2021 渝ICP备11006892号-1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3A07 邮编:400013 联系电话:023-63315879 官方粉丝群:115034581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93号

扫描关注